


当我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方,面对2675位烈士的忠骨,终于读懂粟裕的惊天逆转:1947年,3万美械精锐被华野战士用刺刀抵住“国军王牌”咽喉。这场以弱胜强的奇迹,是人民用小米供养、用脊梁扛起的胜利。新时代的我们,更要让沂蒙精神在青春赛道绽放!



在沂蒙研学中,我深刻感受到沂蒙精神的伟大。那片红色土地上,先辈们无私奉献、拥军支前,用热血铸就了不朽丰碑。从革命旧址到烈士纪念馆,每一步都让我心潮澎湃。沂蒙精神跨越时空,激励着我传承红色基因,努力学习,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,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。


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硝烟中,以“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”为核心,书写了军民双向奔赴的壮歌:百姓用乳汁救伤员的“红嫂”、扛门板支前的“识字班”,共产党人以减租减息让人民当家作主。新时代的沂蒙精神,是驻村干部的坚守、抗疫前线“党员先上”的誓言,诠释“赢得民心靠行动”的真理。作为青年,传承需以青春作答:用志愿服务践行为民情怀,以专业本领助力振兴,在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中延续兵工厂精神,在支教课堂上点燃新“识字班”火种。正如沂蒙山歌所唱:“青年接力,精神不老!”我们以信仰回应:“您给的信仰,我们接得住!”


在沂蒙精神研学中,红嫂文化博物馆深深震撼了我。革命年代的沂蒙红嫂以乳汁救伤员、火线架人桥,用柔肩担起家国大义,铸就"水乳交融、生死与共"的精神丰碑。新时代"红嫂"朱呈镕继承红色基因,创办朱老大食品公司,带领5000名下岗职工创业,30年如一日为部队送水饺、纳鞋垫,用产业化路径延续拥军传统。从支前模范到创业先锋,变的是时代背景,不变的是"红嫂精神"内核。她以新时代女性的担当,书写着沂蒙精神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,彰显红色基因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命力。